谢涛课题组

您的位置:谢涛课题组 > 首页 > 最新动态

报废即新生!可原地“重生”的3D打印树脂

编辑:group5  时间:2025-04-18 17:23:40   访问次数:2588

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“一次性”的世界。一次性口罩、一次性餐具、一次性包装……它们被使用后就进了垃圾桶,其短暂的“生命”可谓昙花一现,甚至还有比“服役”期长得多的“垃圾时间”。在光固化3D打印领域,这一矛盾尤为突出,它所使用的打印树脂在形成高分子材料后就非常稳定,难以解聚回收。针对这一挑战,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谢涛、郑宁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动态可逆的3D打印树脂,它能在光的“点击”下形成复杂造型,也能在加热后无损降解成初始原料。这样一来,人们就可以像玩乐高积木一样,原地将废弃物拆解成一个个“分子积木”,让它们“零距离”登上新产品的生产线。

闭环回收,原地“重生”——没有废弃物的生产线,有望通过循环光固化3D打印技术实现。这一路线创造性地突破了限制3D打印大规模应用的瓶颈,显示了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。同时,研究团队提出的“动态可逆网络”也为制造多样化、高性能的3D打印产品奠定了基础。411日,相关研究论文Circular 3D printing of high-performance photopolymers through dissociative network design发表于Science杂志[1]

新兴技术的善后难题

谢涛教授12年前入职浙江大学时,就和课题组的第一位研究生郑宁讨论:“3D打印的塑料能不能变回原始的树脂,实现多次循环的打印?”看到塑料等高分子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剧,谢涛希望从科学上寻求解决方案。“当时我觉得有点异想天开,但10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。”郑宁现在已经是浙大化工学院的研究员,也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。10多年前,光固化3D打印技术正崭露头角,它在高精度成型、个性化制造方面的优势给制造业带来了无限想象,但谢涛意识到,材料回收难题将是制约这一技术未来大规模应用的瓶颈。如今,光固化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制造模具。比如,汽车发动机中的金属零部件,就可以先3D打印一个塑料零件作为模板;用于牙齿矫正的隐形牙套制作也需要模板,一个完整的牙齿矫正周期大约要消耗30-50套牙齿模具。尴尬的是,一旦作为模板的“使命”完成,它们就变得一文不值,被当作垃圾销毁。面对新兴技术的“善后”难题,研究团队认为突破口在于打印材料本身。传统的光固化3D打印材料是一类光敏树脂,主要由丙烯酸酯类单体组成,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生聚合,临床上我们还用它来补牙。这类树脂在聚合时形成了碳碳单键,它们非常稳定,难以解聚。研究团队由乐高积木想到一个策略:“积木上的凸点和孔让积木能够不断拆开重建。”郑宁说。那么,材料有没有可能像乐高一样反复拆建呢?

重启材料生命

很长一段时间,实验室里总有一股淡淡的香草冰淇淋的味道。这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芳香分子——芳香醛的标志性气味。博士生杨博意外发现,芳香醛和硫醇竟是一对理想的“搭档”。两者能在紫外光的作用下高效“牵手”,形成聚合物网络;又能在热的作用下完美“放手”,恢复到低聚物或单体的状态。两者“牵手”形成的二硫代缩醛键是动态可逆的特性。

图片1.png

图1 硫醇和芳香醛的可逆光“点击”和热“解离”反应

谢涛介绍,硫醇和芳香醛的缩合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经典反应体系。“我们发现,在光触发下二硫代缩醛键能快速形成。而且,光的触发比热更高效、更精准。” 在化学反应的世界,点击反应(Click Chemistry)具有快速、高效、模块化等特征。研究团队认为,光触发形成二硫代缩醛键的过程就是一次光的“点击”。

图片2.png

图2 3D打印网络的聚合和解聚

光响应动态化学键的发现为材料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。二硫代缩醛键就是科学家要找的“凸点和孔”,成为材料生命的“重启键”。谢涛说,把动态可逆的二硫代缩醛键引入光固化3D打印树脂,就能通过光、热等外部条件来切换分子的行为:光触发聚合,热触发解聚,聚合时高效充分,解聚时干净利落。科学家通过循环拆建“分子乐高”,可实现材料生命的不断重启。

调控材料性能

在论文中,研究团队提出了新的光固化3D打印树脂“配方”:带醛基的单体和带巯基的单体混合而成的打印原料,在光的“点击”下高效生成二硫代缩醛键,进而形成一个动态可逆可调的高分子网络结构。“高分子材料的主链对材料性能起主要作用。我们设计动态网络系统中,主链是‘分布式’的,它给材料性能的调控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。”郑宁说,相比之下,传统3D打印往往通过侧链结构设计来调整材料的性能,它的自由度相对受限。“传统的方法类似于拉拉链,‘主链’结构调整难,而我们基于缩聚的动态网络聚合物更像是扣纽扣,纽扣中间的材料可以任意调节,因此可以对主链进行模块化调控。”谢涛说。

图片3.png

图3 3D打印聚合物的循环打印及金属铸造过程

为了展示这种网络聚合结构的优越性,研究团队用新型树脂打印了弹性体、结晶性聚合物以及刚性聚合物,它们兼具高机械性能与闭环回收特性。与现有可回收材料相比,新配方的材料表现出3-4倍的性能。谢涛认为,这一方案巧妙地解决了材料机械性能和闭环回收不可兼得的矛盾。

图片5.png

图4 3D打印聚合物的循环打印及金属铸造过程

中国在春秋时期出现了失蜡法制造青铜器的工艺,其中使用的石蜡是一种可以循环使用的原料。谢涛、郑宁研究团队的循环光固化3D打印技术路线,让传统的“失蜡法”工艺在现代技术体系中“复活”,新型的树脂既像数千年前的石蜡一样可循环使用,同时,新型树脂又能适用于高精度3D打印,有望突破传统工艺的造型和性能极限,带来无法比拟的复杂性和自由度。这让我们可以大胆展望未来的3D打印生产线:不但是生产外观性能俱佳产品的“梦工厂”,更是没有废弃物、成本低廉、环境友好的“绿色工厂”。

该论文在上线当天受到《科学》期刊以“Reformation by light”为题进行了重点评述[2]。随后,《自然》期刊以“Print, melt, repeat: 3D-printing formula yields sturdy objects time after time”为题进行了突出报道[3]

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生杨博,通讯作者为谢涛教授和郑宁研究员。化工学院李伟、李素静教授团队,化学系李昊教授团队给予了支持和帮助。论文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资助。


[1] B. Yang et al., Science, 388, 6743, (170-175), (2025).

[2] X. L. de Pariza, H. Sardon, Science, 388, 6743, (148-149), (2025).

[3] 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d41586-025-01110-2